新闻中心

生产过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友情链接

社会新闻

铸就新时代的“光明渠”

来源: 时间:2025-04-09 10:31:48 浏览次数:

安阳融媒记者 邓娴
昔日,一条在太行山峭壁上凿出的“人工天河”,让林县人民告别了十年九旱的艰苦岁月。如今,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接续发力,林州57个村焕发新生。从点亮深山村庄的盏灯到光伏电站的聚能生金,从产业扶贫到振兴……在这片热土上,一条条由银线铁塔铸就的“光明长河”正在千峰万壑间悄然奔涌。
4月6日,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千年皂荚树下,74岁的刘明生擦拭着“红家乐”招牌。他乐呵呵地说:“每逢节假日,来旅游的人很多。多亏了这些‘蓝板板’,俺这老屋改造的农家乐,去年盈利5万元。”顺着刘明生的目光看去,120千瓦光伏电站的蓝色光伏板如梯田般铺展,在阳光的照射下“波光粼粼”,与红旗渠水交相辉映,这是林州光伏扶贫的生动实践。
9年前,这里还是“吃水靠窖、走路靠爬”的村庄。时任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军引入光伏扶贫项目,安阳供电公司投资16万元改造线路,建起了林州首座村级光伏电站。“日发电350度,年收益超10万元。”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说,“这笔钱用于建设旅游停车场、观光步道,带火13家农家乐,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40万元。”
安阳供电公司把握山区光照优势,推行“光伏建到哪儿,电网配套到哪儿”模式,共投资80万元解决了42个贫困村光伏并网难题,为970户村民安装分布式光伏板,年发电量80万千瓦时,已累计返还电费630万元。
光伏点亮的不只是产业。东岗镇打造“光伏图书馆”,用清洁能源为文化振兴赋能;大井村87户无劳力家庭靠光伏每年户均增收2000元……这片曾被岩石“封禁”的土地,正因“阳光银行”焕发生机。
如今,太行山中,银线翻山越岭如五线谱跃动,为乡村振兴奏响光明乐章。但是,在太行山上筑起塔基却并非易事。
石板岩镇大垴村海拔1750米,是林州市海拔的行政村。大垴村电网改造工程由11名“渠二代”攻坚完成。自小耳濡目染的红旗渠精神,是他们啃下“硬骨头”的精神支柱。
大型机械上不来,听着红旗渠故事长大的他们就靠人力苦干。12米长50多公斤重的水泥电线杆,人抬肩扛了一个月才全部搬上山;在坚硬的花岗岩山体上,一个电线杆坑要一周才能凿好……就是在这种条件下,安阳供电公司累计投入4190万元,2016年至2017年历时2年完成林州市57个村庄的电网改造工程。
有了可靠的能源保障,乡村的发展就有了希望。庙荒村借红旗渠水脉打造“太行观霖”生态旅游,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,电力保障让民宿集群24小时热水不断;黄华镇“煤改电”工程惠及187个村,连片开发乡村旅游示范区,电力保障让停车场、观光步道、民宿集群焕发活力。就连位于太行山的北马沟村,曾经的省级贫困村,也一改昔日土路泥泞、煤油灯摇晃的困顿景象。安阳供电公司连续向该村派驻了4任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定点帮扶,投入80余万元改造基础设施。如今,北马沟村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,自来水接到灶台边,太阳能路灯照亮夜路。
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,既要“输血”更要“造血”。在北马沟村,安阳供电公司派驻的村党支部书记秦万军为北马沟注册了小米、开拓了电商渠道,电力驱动的薯片生产线年产值超20万元;在长沙村,该公司派驻的村党支部书记唐永安在任期内为村里新建了蓄水池、安装了路灯,推动农业合作社落地,小米加工机和花椒烘干机让农产品溢价30%,村民人均年增收1000元……电力现代化正重塑乡村生产生活方式。
站在红旗渠畔,汩汩渠水与条条银线构成时空对话。从红旗渠的“水长城”到电力网的“光明河”,变的是时代使命,不变的是精神。
责任编辑:安邦生

版权所有 © 2013 安阳市铁发冶金耐材有限公司
公司地址:安阳市龙安区龙泉开发区
联系电话:0372-3192222      传真:0372-3192222

Cored Wire

 网站备案编号:豫ICP备2021015981号-2

技术支持:星源网络